📢 Gate广场专属 #WXTM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总奖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赢!
🎯 关于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个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区块链协议,由 Rust 构建,致力于为创作者提供设计全新数字体验的平台。
通过 Tari,数字稀缺资产(如收藏品、游戏资产等)将成为创作者拓展商业价值的新方式。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WXTM 或相关活动(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形式不限(观点分析、教程分享、图文创意等)
添加标签: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动截图(如充值记录、交易页面或 CandyDrop 报名图)
🏆 奖励设置(共计 70,000 枚 WXTM):
一等奖(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奖(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奖(10名):2,000 枚 WXTM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主题相关、逻辑清晰、有深度)
用户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附带参与截图者优先
📄 活动说明:
内容必须原创,禁止抄袭和小号刷量行为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
香港稳定币市场升温引监管担忧 金管局呼吁理性审慎
香港稳定币市场热度升温,监管降温呼声渐起
随着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的日期临近,稳定币话题再度引发广泛关注。与美国稳定币法案在加密货币领域掀起的巨浪相比,香港稳定币虽未在加密市场激起太大波澜,但其在股票市场展现出的影响力却令人瞩目。
自香港稳定币草案通过以来,港股稳定币板块迎来了显著上涨。不少相关股票实现翻倍涨幅,甚至出现10倍大牛股,投资者对此反应热烈,上市企业也借机增资。然而,这种看似普遍乐观的局面却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担忧。
近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官方网站发表文章《行稳致远的稳定币》,试图为过热的稳定币市场降温。文章指出稳定币正出现过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趋势,并表示初期阶段仅会批出少数稳定币牌照。余伟文呼吁投资者在消化市场利好消息时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同时透露金管局将就监管和反洗钱两份指引征求市场意见,尤其在反洗钱方面将制定更严格的要求。
这种态度反映了香港监管机构对当前市场状况的担忧,以及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审批的谨慎立场。实际上,稳定币在香港确实呈现出过热迹象,尤其体现在股票市场上。
由于稳定币被视为具有光明前景但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领域,它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资本故事。在这种叙事下,几乎所有与稳定币相关的股票都出现迅速上涨,增长效应几乎立竿见影。
例如,国泰君安国际在6月获批证券交易牌照后,股价在6月25日暴涨198%,全年涨幅达4.58倍。金涌投资宣布与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备忘录后,次日股价飙升533.17%。中国三三传媒公告开展申请稳定币牌照的筹备工作后,次日股价上涨72.73%,今年累计涨幅高达14.95倍。
除新加入板块的机构外,原有的老牌概念股也普遍上涨。多家公司今年累计涨幅超过100%,甚至A股市场中的数字人民币概念股也出现倍数涨幅。
在这种背景下,各类企业纷纷涌入稳定币领域。据报道,已有五、六十家公司表示有意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涵盖了内地央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
然而,申请热潮并不等同于审批宽松。香港金管局指出,多数申请机构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具备应用场景的机构,又往往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和管控各类金融风险的经验能力。为此,金管局表示初期只会批出个位数的牌照。
同时,面对过热的申请态势,金管局可能采取初筛机制。据悉,此次稳定币发行人的牌照申请可能采用类似邀请制的方式进行,即金管局将与有意向的申请人预先沟通,了解其是否符合基本申请资质,只有在预沟通中获得基本认可,才会发放申请表格。
从市场舆论来看,已参与稳定币沙盒试点的意向发行人似乎更有优势。去年7月,香港金管局启动稳定币沙盒测试,部分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联合体入选。虽然金管局强调入选沙盒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获得牌照,但沙盒参与者在满足监管要求方面可能更有经验。
香港在牌照申请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技术实现能力、应用场景需求和风控能力,尤其重视防范稳定币洗钱风险。因此,已有广泛跨境金融与支付业务基础、具备完整风控体系的大型企业可能更有优势,而中小型企业的申请成功率相对较低。
尽管金管局呼吁市场降温,但短期内市场热情可能难以骤降。一方面,美国稳定币发展与香港存在一定联动关系,美国稳定币市场的持续热度可能会对香港产生传导效应。另一方面,香港稳定币讨论已从港元稳定币扩展到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更重要的是,对参与者而言,稳定币被视为有利可图的潜力市场,正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零售主体还是支付主体,都看到了稳定币带来的机遇。即便对某些参与者而言,仅仅是为了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也有动力参与其中。
基于这些因素,稳定币的热度可能在短期内继续延续,围绕牌照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初期的产业,牌照的实际效果和业务需求的可行性还有待验证。考虑到申请和维持牌照的成本,若缺乏强劲的商业模式支持,贸然申请可能得不偿失。
正如香港金管局所言,能够行稳致远的终究是少数。对于那些仅为蹭热点的企业,在经过牌照的考验后,可能会回归原点。因此,密切关注相关股票的投资者们或许需要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