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人類患上AI病「大腦外包」極度惡化!iKala創辦人警告:求方便毀掉原創力
大腦外包(brain outsourcing)的情況在大量使用AI的人群中開始蔓延,專家解釋,這極度危險。 (前情提要:好文》AI如何改變人類的閱讀習慣?原始文本終會消失? ) (背景補充:柏克萊教授警告:名校畢業生也沒得挑工作!AI再5年斬掉一半基層職位 ) 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請誠實感覺每天使用 AI 工作、書寫、甚至創作的你,成為了「大腦外包」的一員了嗎? 也許你還沒理解大腦外包是什麼,這與數十年內常態使用Google等搜尋引擎養成的「記憶外部化」習慣不同,大腦外包是從結構性破壞人的原創能力和構思力,讓人們的心智,更往機械式的目標偏移,而不是計畫、執行。 專家警告 國內 AI 知名公司 iKala 創辦人程世嘉(Sega)日前就撰寫了一篇臉書貼文,讀起來相當震撼,獲得授權以下為全文: 大腦外包(brain outsourcing)全面啟動 雖說我早就在書中提到這件事情,但看到真正的科學研究結果出爐之後,還是相當令人驚訝於這件事情的嚴重程度。 當我們在對話框中輸入指令,讓 ChatGPT 為我們草擬一封郵件、撰寫一份報告,甚至發想創意時,我們究竟是在輔助思考,還是不自覺地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大腦外包」? MIT(麻省理工學院)上個禮拜給了我們科學證據,雖然研究的結果可能早就在大部分的人預料當中,不太令人意外就是了。 研究人員找來 54 名參與者,讓他們戴上腦電圖(EEG)設備,並要求他們在 4 個月內的時間完成多篇文章。他們被分爲三組: ChatGPT 組:使用 ChatGPT 輔助寫作。 Google 搜尋組:只能使用傳統的搜尋引擎。 純大腦組:只靠自己的大腦思考與寫作。 結果,長期依賴 ChatGPT 的使用者,其大腦連結性顯著下降。當他們被要求脫離 AI、獨立寫作時,他們大腦內的活動模式看起來更像是寫作新手,而非經驗豐富的作者。這正是大腦外包的直接後果:你將建構論點、組織文字的認知重任完全交給了 AI,就像請了代駕後,自己卻忘了怎麼開車。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種「認知失憶」現象:高達 83% 的 ChatGPT 使用者,甚至無法準確引用幾分鐘前由他們自己(在 AI 輔助下)寫出的句子。因為思考與組織的過程被外包了,我們成了資訊的「搬運工」,而非知識的「內化者」。相較之下,「純大腦組」只有 11% 的人遇到同樣的困難。 這是非常巨大的差距:83% vs 11%。 研究人員將此後果命名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你用未來的認知能力,來換取眼前的短暫便利。這就跟 GPS 造就出一大群路痴一樣,過度依賴 GPS 會削弱我們內建的空間感與認路能力。而現在 ChatGPT 則將外包的層次從「方向感」提升到了「思考」本身。 這就非常令人擔心了,畢竟「思考能力」是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的關鍵。 這個科學發現,其實與許多古老智慧不謀而合(科學往往是在幫忙驗證古老的智慧)。在電腦出現前,許多文化便已告誡我們走捷徑的危險,其中以日本的哲學尤為深刻: 「守破離」是源自武道、茶道等傳統藝能的學習三階段論,它完美詮釋了 AI 時代的挑戰。 守:保護、遵守。學徒必須完全模仿、忠實地遵守師父的教導與所有基本功,不允許有個人詮釋,目標是將基礎內化為本能。 破:突破、打破。在完全精通基礎後,學徒開始嘗試質疑傳統,尋求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離:脫離、超越。最終,學習者完全超越原有形式,開創自己的全新道路。 直接使用 AI 生成內容,就如同一個連「守」的階段都沒經歷過的學徒,卻想直接進入「破」與「離」的境界。其成果看似華麗,實則根基不穩。 同樣的,日本的「職人精神」也崇尚將一項技藝做到極致,壽司師傅的學徒花費數年只為學會煮飯,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真正的卓越,來自於對基礎不厭其煩的錘鍊。 這種「不走捷徑」的文化智慧,並非僅是哲學空談,它根植於大腦運作的科學原理之中。 首先是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也就是大腦「用進廢退」的特性。當我們努力思考、解決問題時,相關的神經連結性就會被強化。反之,長期將這些任務外包,連結性就會弱化。 走捷徑,日後是會付出代價的。如果你在思考上走捷徑,你付出的代價就是以後大腦中的神經連結性比較差,腦袋會越來越不好使。 而強化大腦連結性的最佳方式,來自於刻意練習 (deliberate practice) 與必要難度 (desirable difficulty)。 我們的大腦在面對超出舒適圈、有一定難度的挑戰時,學習效果最好,長期記憶也最深刻。AI 提供的無縫便利,恰恰剝奪了我們經歷這種「有益困難」的機會,讓知識浮於表面,無法生根。 那麼,我們該如何與 AI 共存?答案絕對不是禁用,而是聰明地使用。 MIT 的這項研究還有一個關鍵發現,給了我們一線曙光:那些先獨立完成初稿,再利用 ChatGPT 進行潤飾和編輯的參與者,其大腦連結性反而呈現增強的趨勢。 所以整個結論就很清楚了:先用自己的大腦完成認知上的重擔(守),再將 AI 作為強化工具,以求突破(破、離)。 對於下一代的孩子和所有領域的新手而言,這個結論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將 AI 當作一個潛力無窮的「協作者」,而不是一個可以外包思考的「替代品」,想也不想就把任務全部丟給 AI 去解決。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避免欠下無法償還的「認知債務」,確保我們依然是能獨立思考的真正的人,才不會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大腦外包了。 別一開始就放棄思考。 大腦外包的嚴重性 用一個並非真正的醫學名詞「認知懶惰症候群」來形容大腦外包好了,當認知任務變得太容易時,大腦就會減少投入,進而削弱神經網路的活性,最終造成認知功能的實質退化。舉例像是中風患者,若是沒有復健,大腦用不到的區域,就會乾脆封存起來。 或者用極端一點的比喻:連續一年坐著輪椅行動,那腿還能走路嗎? 這兩年,行為學學者也開始因為AI的盛行,重新關注人類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相關研究,人們每次選擇讓 AI 替我們動腦,其實就是把一次學習與強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