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從標配到拖累:基金會模式正在走向黃昏期
作者:Fairy,來源:ChainCatcher
十一年前,以太坊基金會在瑞士註冊,樹立了加密項目治理結構的早期範式。到了“萬鏈齊發”時代,基金會成了Layer1項目的“標配”——去中心化、非營利、服務社區,這些標籤一度被奉爲區塊鏈項目的“治理黃金標準”。
然而,近期a16z的一篇文章《加密貨幣基金會時代的終結》重新引發了人們對基金會的思考。這套理想化結構的現實困境逐漸暴露,基金會光環正迅速褪色。
當理想照進現實:基金會模式的失控樣本
理想中的基金會,帶有強烈的道德光環,被視爲項目連接初創階段與自治治理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但隨着許多項目進入成熟期與規模化階段,這套機制也開始顯露出結構性疲態。內部鬥爭、資源錯配、社區參與感削弱……越來越多的項目基金會,在實際運作中出現治理失衡問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正在被放大。
Arbitrum 基金會曾在未獲 DAO 批準的情況下劃撥大量 ARB,引發社區強烈反對,基金會以溝通不暢作解釋;Kujira 基金會因將 KUJI 代幣用於槓杆操作,卻遭連環清算和幣價暴跌,最後將國庫交由 DAO 接管;以太坊基金會則多次因高位出售 ETH、效率低不作爲等問題遭受批評,雖然近期開始改革,但質疑聲仍未消散。
在權力結構方面,早期的 Tezos 項目因基金會與創始團隊之間的權力爭鬥陷入長期內耗,不僅延誤了發幣進程,還引發投資者訴訟。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 Cardano 基金會,其被指控邊緣化創始人 Charles Hoskinson,並在鏈上治理和憲章起草等關鍵事務上缺乏積極作爲。
由此可見,當前部分基金會面臨治理流程不透明、權力結構模糊、資金管理與風險控制薄弱,以及社區參與和反饋機制不足等問題。在監管環境趨於友善和行業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基金會的角色定位與治理模式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和升級?
看不見的利益網路與代幣命運
在加密項目的實際運營中,基金會與Labs的角色分工逐漸形成了一套結構範式:基金會負責治理協調、資金管理與生態資助,而技術開發則通常由獨立的 Labs 或 Dev 公司承擔。然而,這背後或許也存在着越來越多利益交織的復雜現實。
據加密KOL“加密無畏”透露,在如 Movement 等北美項目背後,已形成一個由律師、傳統合規顧問構成的專業化基金會“架構輸出集團”。他們爲項目提供標準化的“Labs + 基金會”模板,幫助其合規發幣、設計治理架構,並深度參與諸如空投規則、生態基金投向、做市合作等關鍵事項。
然而,這些董事通常並非項目原生成員,而是以幾十萬美元年薪掛名擔任基金會要職,在沒有深度參與產品建設的前提下卻握有實質性的“合規否決權”,甚至對關鍵資源流向產生影響。
從數據來看,多數基金會主導的項目代幣在過去三個月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年線表現同樣乏力。不過,這一走勢也受到山寨幣市場整體下行行情的影響。
據加密 KOL “加密無畏”透露,已有兩家市值排名前 200 的項目方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撤銷基金會架構,直接並入 Labs。作爲加密項目的兩種主流組織形式,基金會與公司制架構各有側重:基金會強調非營利、去中心化與生態治理,而公司制則以效率與增長爲導向,追求業務發展和市值增長。
與此同時, a16z 也在文章中表示,開發公司模式能夠更精準調動資源、吸引人才並快速響應變化。隨着美股上市潮升溫、幣股聯動加劇,公司主導的治理結構似乎更具優勢。
那麼,一些基金會的退出,是否已經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