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身分是我的底色:對話 Conflux 創始人龍凡5月15日,Conflux 數字金融與生態發展大會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Conflux Network 創始人龍凡教授再次出現在公衆視野。這位清華校友、MIT 博士、現任多倫多大學教授,過去幾年幾乎淡出公衆視野,默默帶領團隊推進 Conflux 作爲中國唯一合規公鏈的技術探索與全球拓展。面對 RWA 熱潮、Memecoin 狂飆、穩定幣加速發展,區塊鏈的時代節奏比以往更快。Conflux 如何保持技術定力?作爲唯一合規的華人公鏈,Conflux 的合規身分背後是怎樣的長期思維?在本次專訪中,龍凡教授首次系統分享了他的路徑選擇、對行業趨勢的獨立判斷,以及對年輕開發者的建議。## 創業初心與 Conflux 的技術根基**MetaEra: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您是 MIT 的博士、清華姚班校友,也是 Conflux 的創始人,同時還有許多其他的身分。如果介紹自己的話,您希望大家最先記住的是哪一個身分?爲什麼?**龍凡教授:我是一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工作者。你可以認爲是大家常說的"科學家",這可能是一個最簡單的,可以涵蓋所有我做的事情的身分。不管是 Conflux 的創始人也好,還是之前在 MIT 學習,現在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其實都是這個身分的一部分,或者說這個身分成長的經歷。**MetaEra: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介紹 Conflux,你會怎麼說?有沒有一句話能讓普通用戶一下子就能記住 Conflux 現在在做的事情?**龍凡教授 :我覺得 Conflux 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堅持做一個立足於中國或者亞洲的高性能的公有鏈,立志成爲 Web 3.0 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會堅持去做的事情。**MetaEra:這個定義是我們 18 年就開始確定的嗎?還是我們就是團隊一直逐漸探索了七八年到現在探索出來的一個結果?**龍凡教授 :我們團隊 18 年就是這樣想的。按照時髦的話說的叫做"不忘初心",一直在堅持這樣做。**MetaEra:目前 Conflux 的簡介對於項目的定義與"穩定幣"和"支付"相關,所以和其他公鏈相比,Conflux 在穩定幣和支付這一塊,有什麼比較大的優勢?**龍凡教授 :我覺得 Conflux 技術方面最大的一個優勢是:我們的整體技術架構在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了高性能的 TPS。我們的網路能夠支持 3000-6000 的 TPS,而且確認時間也非常的快。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沒有犧牲節點的個數,也沒有去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達到的。這是我們在技術上的一大優勢,而且已經經受了長期驗證。比如,Conflux 主網上線以來始終保持零安全事故,體現了架構的穩定性與可信度。我們在做的事情立足於我們獨特的市場或者行業地位,專注於我們更擅長去做,或者說應該我們去做的事情。大家有看到我們積極推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等方向,我們也聚焦和中國電信合作 BSIM 卡。你可以將 BSIM 卡理解爲一個區塊鏈世界的入口,它是我們連接現實應用場景的關鍵通道。其實這些都是在說明,相對於其他公鏈,我們作爲發源於中國、目前國內唯一合規的公鏈平台,能夠做什麼事情,以及我們在這個位置上的獨特優勢,也確實爲我們鏈上生態帶來應該不一樣的優勢和變化,這個是我們爲什麼專注於這些事情的原因。## 合規不是"爭取來的",而是"長期信念+路徑選擇"**MetaEra :日前,Conflux 跟合作夥伴簽署了面向一帶一路跨境貿易場景的戰略合作協議。我現在比較想了解,會上提到的諸多落地場景中有哪些是您認爲能夠較快落地的?**龍凡教授:我認爲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其實在會議上發布的內容,都是在接下來一個月或幾個月內會有明確進展的項目,具備可預期的落地路徑。比如說目前在推進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我們的生態夥伴從合規等各方面已經一切就緒了。現在還在洽談的主要方面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把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以更好的方式發布出來,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同時應用到這些場景中去。所以接下來很快就會有合規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在我們鏈上運行,然後我們也會推出一系列的生態方案,去幫助這個項目擴大影響力。這會是我們接下來公鏈發展戰略的一個優先方向。第二個是 BSIM 卡,整個技術的研發過程不只是軟件層面的研發,還包括了和電信運營商、制卡供應商之間的整體配合,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些事情並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但是很高興的是,最近這些技術的研發和協調的工作基本結束,我們預計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裏,在中國電信的一些海外的市場上會推出一個或者幾個 BSIM 卡,能夠讓用戶真正用上 BSIM 的卡。如果效果達到預期,可以期待更多的推廣,甚至有可能跟其他的運營商也合作推廣。會議上發言的有全世界最大的幾家信用卡的制卡商之一。他們其實是有動力把這個事情作爲一個可能的試點,未來在這個方向加大投入。**MetaEra :實際上,Conflux 是當前少數在合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公鏈項目之一。不僅在中國內地積極推進落地,也在香港乃至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這樣的身分和定位是相當特殊的。您是否認爲,這樣的路徑可以爲整個行業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即中國的區塊鏈項目完全有可能在合規框架下,走出一條兼具國際化與本地化的發展道路?**龍凡教授 :我們一直堅持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路線,傳遞出來的信號就是在告訴大家合規這件事情是可能的,可以去這樣堅持。現在我們成爲中國唯一合規的公鏈,其實是有它的歷史成因的。這不是說我們去爭取來的,而是說在之前的一波監管和政策中,大部分團隊主動就放棄了這件事情。很多是出於短期策略上的考慮,比如說在中國做合規、去保持和監管的溝通成本太高,那就遷移到新加坡,這個是很多團隊的選擇。正因爲我們堅持合規發展的路徑,所承擔的合規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這也意味着在很多決策上,我們必須更加克制。例如,我們無法隨意發行新的 Token。還有另一個方面是,很多人之前並不願意去嘗試這件事,因爲大家普遍認爲這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沒有必要嘗試。但我們一直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實現的,也願意爲此付出努力,哪怕在過程中犧牲一些短期利益。我們始終相信,從長期來看,這件事是有很大價值的。同時,我們的想法也比較自然。因爲我們核心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都畢業於清華,也有一些曾在海外留學的科研人員。大家本身就是在做一件非常技術導向、正經嚴肅的事。我們會想,爲什麼我們非得流亡海外?是可以堅持走出一個正常發展的路徑的。我們始終相信,在合規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無法與監管溝通的。我們願意去嘗試溝通、探索什麼是可以做的。實際上,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監管並不是完全無法交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監管機構也有他們的立場和考量。但只要彼此願意溝通,雙方的邏輯和理由就有可能逐步講清楚,最終找到一個彼此理解、能夠繼續推進的解決方案。**MetaEra:其實 Conflux 最近也在香港有積極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香港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比如說政策會不會支持力度更大?環境會不會更寬松一點?**龍凡教授 :首先,香港現在可以被理解爲區塊鏈的"特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中國面對一個既看得到機會、又伴隨巨大風險的全新事物時,往往會選擇先設立一個特區進行試點。區塊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而香港恰好承擔了這個角色。因爲區塊鏈它帶來的一些金融側的風險,比如資本流動、跨境監管等問題。對於國家來說,可能在香港這個本來就資本開放的地方,試點起來會更加沒有壓力,這就是目前香港的定位。你可以認爲在相當一段時間,在香港,各種各樣的應用都能合法,而且不用擔心各種政策風險。這種環境直接帶來了一個明顯的結果:相比於內地,香港的合規成本要低得多。事實上,我們是從行業的特性出發來看這件事的。現在行業正處於一個窗口期。不只是中國,全球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都是分布式辦公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在哪裏"和"項目註冊在哪裏"往往是兩件分開的事。你會看到,最近很多項目無論團隊成員身處何地,都選擇將項目註冊在香港。原因很簡單:一旦成爲"香港項目",推進合規就容易得多,也不太容易遇到不必要的麻煩。從這個角度講,香港正處於一個天然的政策紅利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窗口。當然,最近我跟業內的人聊天,香港現在也有一定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及其他海外地區。其他地方對於區塊鏈這個事情步子邁得是很快的。雖然香港政策已相對開放,但香港本地也在反思:現有的政策力度是否仍然過於保守?如果繼續維持當前的節奏,未來可能仍然會錯失一些關鍵機會。這或許也是未來香港在政策上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加快的方向。## RWA 是進化,Memecoin 是人性:區塊鏈世界的兩極生存法則**MetaEra :我們注意到,您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接受專訪了。因此也特別希望借此機會,聽您聊聊過去這幾年整個行業所經歷的變化。比如,您如何看待近期備受關注的 RWA 板塊以及此前 Memecoin 引發的市場熱潮?您和 Conflux 團隊是如何判斷一個賽道是"趨勢"還是"泡沫"的?此外,面對熱點不斷切換,Conflux 是否會選擇主動追逐某些市場熱點,還是堅持自身既定的技術和戰略路徑?**龍凡教授:首先,我一直是這麼看的,RWA 不是泡沫,穩定幣也不是泡沫。它們本質上代表了整個行業在突破監管障礙、突破現有框架限制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敘事方式,以優化自身的發展路徑。這件事本身是有意義的,是人類在更好地利用區塊鏈技術過程中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以前我們聊"穩定幣",現在我們更多的聊"RWA",但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概念不斷擴展、敘事不斷演進。可以理解爲,行業內部的人在不斷修正和升級敘事,用更容易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重新解釋區塊鏈應
Conflux創始人龍凡:堅持合規公鏈 布局RWA與Memecoin賽道
科學家身分是我的底色:對話 Conflux 創始人龍凡
5月15日,Conflux 數字金融與生態發展大會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Conflux Network 創始人龍凡教授再次出現在公衆視野。這位清華校友、MIT 博士、現任多倫多大學教授,過去幾年幾乎淡出公衆視野,默默帶領團隊推進 Conflux 作爲中國唯一合規公鏈的技術探索與全球拓展。
面對 RWA 熱潮、Memecoin 狂飆、穩定幣加速發展,區塊鏈的時代節奏比以往更快。Conflux 如何保持技術定力?作爲唯一合規的華人公鏈,Conflux 的合規身分背後是怎樣的長期思維?
在本次專訪中,龍凡教授首次系統分享了他的路徑選擇、對行業趨勢的獨立判斷,以及對年輕開發者的建議。
創業初心與 Conflux 的技術根基
MetaEra: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您是 MIT 的博士、清華姚班校友,也是 Conflux 的創始人,同時還有許多其他的身分。如果介紹自己的話,您希望大家最先記住的是哪一個身分?爲什麼?
龍凡教授:我是一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工作者。你可以認爲是大家常說的"科學家",這可能是一個最簡單的,可以涵蓋所有我做的事情的身分。不管是 Conflux 的創始人也好,還是之前在 MIT 學習,現在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其實都是這個身分的一部分,或者說這個身分成長的經歷。
MetaEra: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介紹 Conflux,你會怎麼說?有沒有一句話能讓普通用戶一下子就能記住 Conflux 現在在做的事情?
龍凡教授 :我覺得 Conflux 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堅持做一個立足於中國或者亞洲的高性能的公有鏈,立志成爲 Web 3.0 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會堅持去做的事情。
MetaEra:這個定義是我們 18 年就開始確定的嗎?還是我們就是團隊一直逐漸探索了七八年到現在探索出來的一個結果?
龍凡教授 :我們團隊 18 年就是這樣想的。按照時髦的話說的叫做"不忘初心",一直在堅持這樣做。
MetaEra:目前 Conflux 的簡介對於項目的定義與"穩定幣"和"支付"相關,所以和其他公鏈相比,Conflux 在穩定幣和支付這一塊,有什麼比較大的優勢?
龍凡教授 :我覺得 Conflux 技術方面最大的一個優勢是:我們的整體技術架構在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了高性能的 TPS。我們的網路能夠支持 3000-6000 的 TPS,而且確認時間也非常的快。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沒有犧牲節點的個數,也沒有去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達到的。
這是我們在技術上的一大優勢,而且已經經受了長期驗證。比如,Conflux 主網上線以來始終保持零安全事故,體現了架構的穩定性與可信度。我們在做的事情立足於我們獨特的市場或者行業地位,專注於我們更擅長去做,或者說應該我們去做的事情。大家有看到我們積極推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等方向,我們也聚焦和中國電信合作 BSIM 卡。你可以將 BSIM 卡理解爲一個區塊鏈世界的入口,它是我們連接現實應用場景的關鍵通道。
其實這些都是在說明,相對於其他公鏈,我們作爲發源於中國、目前國內唯一合規的公鏈平台,能夠做什麼事情,以及我們在這個位置上的獨特優勢,也確實爲我們鏈上生態帶來應該不一樣的優勢和變化,這個是我們爲什麼專注於這些事情的原因。
合規不是"爭取來的",而是"長期信念+路徑選擇"
MetaEra :日前,Conflux 跟合作夥伴簽署了面向一帶一路跨境貿易場景的戰略合作協議。我現在比較想了解,會上提到的諸多落地場景中有哪些是您認爲能夠較快落地的?
龍凡教授:我認爲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其實在會議上發布的內容,都是在接下來一個月或幾個月內會有明確進展的項目,具備可預期的落地路徑。
比如說目前在推進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我們的生態夥伴從合規等各方面已經一切就緒了。現在還在洽談的主要方面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把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以更好的方式發布出來,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同時應用到這些場景中去。所以接下來很快就會有合規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在我們鏈上運行,然後我們也會推出一系列的生態方案,去幫助這個項目擴大影響力。這會是我們接下來公鏈發展戰略的一個優先方向。
第二個是 BSIM 卡,整個技術的研發過程不只是軟件層面的研發,還包括了和電信運營商、制卡供應商之間的整體配合,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些事情並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但是很高興的是,最近這些技術的研發和協調的工作基本結束,我們預計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裏,在中國電信的一些海外的市場上會推出一個或者幾個 BSIM 卡,能夠讓用戶真正用上 BSIM 的卡。如果效果達到預期,可以期待更多的推廣,甚至有可能跟其他的運營商也合作推廣。會議上發言的有全世界最大的幾家信用卡的制卡商之一。他們其實是有動力把這個事情作爲一個可能的試點,未來在這個方向加大投入。
MetaEra :實際上,Conflux 是當前少數在合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公鏈項目之一。不僅在中國內地積極推進落地,也在香港乃至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這樣的身分和定位是相當特殊的。您是否認爲,這樣的路徑可以爲整個行業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即中國的區塊鏈項目完全有可能在合規框架下,走出一條兼具國際化與本地化的發展道路?
龍凡教授 :我們一直堅持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路線,傳遞出來的信號就是在告訴大家合規這件事情是可能的,可以去這樣堅持。
現在我們成爲中國唯一合規的公鏈,其實是有它的歷史成因的。這不是說我們去爭取來的,而是說在之前的一波監管和政策中,大部分團隊主動就放棄了這件事情。很多是出於短期策略上的考慮,比如說在中國做合規、去保持和監管的溝通成本太高,那就遷移到新加坡,這個是很多團隊的選擇。正因爲我們堅持合規發展的路徑,所承擔的合規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這也意味着在很多決策上,我們必須更加克制。例如,我們無法隨意發行新的 Token。
還有另一個方面是,很多人之前並不願意去嘗試這件事,因爲大家普遍認爲這是不可能的,或者說沒有必要嘗試。但我們一直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實現的,也願意爲此付出努力,哪怕在過程中犧牲一些短期利益。我們始終相信,從長期來看,這件事是有很大價值的。
同時,我們的想法也比較自然。因爲我們核心團隊的大部分成員都畢業於清華,也有一些曾在海外留學的科研人員。大家本身就是在做一件非常技術導向、正經嚴肅的事。我們會想,爲什麼我們非得流亡海外?是可以堅持走出一個正常發展的路徑的。我們始終相信,在合規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無法與監管溝通的。我們願意去嘗試溝通、探索什麼是可以做的。實際上,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監管並不是完全無法交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監管機構也有他們的立場和考量。但只要彼此願意溝通,雙方的邏輯和理由就有可能逐步講清楚,最終找到一個彼此理解、能夠繼續推進的解決方案。
MetaEra:其實 Conflux 最近也在香港有積極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香港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比如說政策會不會支持力度更大?環境會不會更寬松一點?
龍凡教授 :首先,香港現在可以被理解爲區塊鏈的"特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中國面對一個既看得到機會、又伴隨巨大風險的全新事物時,往往會選擇先設立一個特區進行試點。區塊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而香港恰好承擔了這個角色。因爲區塊鏈它帶來的一些金融側的風險,比如資本流動、跨境監管等問題。對於國家來說,可能在香港這個本來就資本開放的地方,試點起來會更加沒有壓力,這就是目前香港的定位。你可以認爲在相當一段時間,在香港,各種各樣的應用都能合法,而且不用擔心各種政策風險。這種環境直接帶來了一個明顯的結果:相比於內地,香港的合規成本要低得多。
事實上,我們是從行業的特性出發來看這件事的。現在行業正處於一個窗口期。不只是中國,全球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都是分布式辦公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在哪裏"和"項目註冊在哪裏"往往是兩件分開的事。你會看到,最近很多項目無論團隊成員身處何地,都選擇將項目註冊在香港。原因很簡單:一旦成爲"香港項目",推進合規就容易得多,也不太容易遇到不必要的麻煩。從這個角度講,香港正處於一個天然的政策紅利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窗口。
當然,最近我跟業內的人聊天,香港現在也有一定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及其他海外地區。其他地方對於區塊鏈這個事情步子邁得是很快的。雖然香港政策已相對開放,但香港本地也在反思:現有的政策力度是否仍然過於保守?如果繼續維持當前的節奏,未來可能仍然會錯失一些關鍵機會。這或許也是未來香港在政策上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加快的方向。
RWA 是進化,Memecoin 是人性:區塊鏈世界的兩極生存法則
MetaEra :我們注意到,您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接受專訪了。因此也特別希望借此機會,聽您聊聊過去這幾年整個行業所經歷的變化。比如,您如何看待近期備受關注的 RWA 板塊以及此前 Memecoin 引發的市場熱潮?您和 Conflux 團隊是如何判斷一個賽道是"趨勢"還是"泡沫"的?此外,面對熱點不斷切換,Conflux 是否會選擇主動追逐某些市場熱點,還是堅持自身既定的技術和戰略路徑?
龍凡教授:首先,我一直是這麼看的,RWA 不是泡沫,穩定幣也不是泡沫。它們本質上代表了整個行業在突破監管障礙、突破現有框架限制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敘事方式,以優化自身的發展路徑。這件事本身是有意義的,是人類在更好地利用區塊鏈技術過程中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以前我們聊"穩定幣",現在我們更多的聊"RWA",但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概念不斷擴展、敘事不斷演進。可以理解爲,行業內部的人在不斷修正和升級敘事,用更容易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重新解釋區塊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