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Bullish祕密遞交IPO申請 EOS母公司160億BTC資產惹爭議
Block.one的比特幣金庫:16萬枚BTC背後的財富密碼,如何成就Bullish合規野心?
USDC 發行方 Circle 成功在美股上市,首日股價飆漲 168%,募資 11 億美元,成爲穩定幣領域的首家上市公司。緊隨其後,Gemini 也提交了 IPO 文件。與此同時,媒體爆出一家此前較少被提及的交易平台 Bullish 已向 SEC 祕密遞交了上市申請。
在加密貨幣交易所這一利潤豐厚的賽道中,Bullish 並非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其背景卻相當顯赫。
2018 年,EOS 橫空出世,自稱是以太坊的終結者。其背後的公司 Block.one 借此熱潮進行了一場史上最長、金額最高的首次代幣發行(ICO),共籌得 42 億美元的驚人數額。
幾年後,當 EOS 熱度消退,Block.one 轉而創立了一個主打合規、瞄準傳統金融市場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Bullish,這一舉動也導致其被 EOS 社區排斥。
2021 年 7 月,Bullish 正式上線。其初期啓動資金包括:Block.one 投入的 1 億美元現金、16.4 萬枚比特幣(當時價值約 97 億美元)和 2000 萬枚 EOS;外部投資者還追加了 3 億美元,其中包括多位知名投資人。
總體而言,Bullish 上線時的總資產規模超過了 100 億美元,堪稱豪華陣容。
Bullish 從一開始就明確定位:規模不是重點,合規才是關鍵。因爲 Bullish 的最終目標並非在加密世界賺取利潤,而是成爲一家"能上市"的正規交易平台。
在正式運營前,Bullish 就與上市公司 Far Peak 達成協議,投資 8.4 億美元收購該公司 9% 的股份,並進行 25 億美元的合並,以實現曲線上市,降低傳統 IPO 門檻。當時媒體報道 Bullish 估值爲 90 億美元。
Far Peak 的前任 CEO Thomas 現任 Bullish 的 CEO,他擁有強大的合規背景:曾任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首席運營官和總裁,表現出色;與華爾街巨頭、高管和機構投資者建立了深厚聯繫;在監管和資本層面擁有廣泛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Farley 在 Bullish 對外投資和收購的項目雖不多,但在幣圈頗有名氣,包括比特幣質押協議 Babylon、再質押協議 ether.fi 和區塊鏈媒體 CoinDesk 等。
總的來說,Bullish 可以說是幣圈裏最渴望成爲"華爾街正規軍"的交易平台之一。
然而,現實比想象中更加艱難。美國監管態度日益嚴格,Bullish 原本的合並上市協議在 2022 年就終止,18 個月的上市計劃告吹。Bullish 曾考慮收購某交易平台以實現快速擴張,但最終未能成功。Bullish 被迫尋找新的合規路徑,比如轉戰亞洲和歐洲市場。
Bullish 在今年年初獲得了香港證監會發的 1 類牌照(從事證券交易)和第 7 類牌照(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以及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此外,Bullish 還獲得了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 (BaFin) 頒發的加密資產交易和托管所需的許可證。
Bullish 在全球共有約 260 名員工,其中超過一半駐扎在香港,其餘分布在新加坡、美國和直布羅陀等地。
Bullish "志在合規"的另一個明顯表現是:親近 Circle,疏遠 Tether。在 Bullish 平台上,前幾個交易量最大的穩定幣交易對都是 USDC,而非流通規模更大、歷史更悠久的 USDT。這反映了其在監管態度上的明確立場。
近年來,隨着 USDT 不斷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壓力,其市場主導地位開始動搖。另一方面,USDC 作爲由合規公司聯合推出的穩定幣,不僅成功在美股上市,還作爲"穩定幣第一股"受到資本市場青睞,股價表現優秀。憑藉良好的透明度和監管適配性,USDC 的交易量持續上升。
根據數據平台最新報告,2024 年 USDC 在中心化交易所(CEX)上的交易量明顯上升,僅 3 月就達到 380 億美元,遠高於 2023 年的月均 80 億美元。其中,Bullish 和某交易平台是 USDC 交易量最大的兩個平台,兩者合計佔據了約 60% 的市場份額。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 Bullish 和 EOS 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前任與現任。
雖然 Bullish 傳出祕密提交 IPO 申請的消息後,A(原 EOS)的幣價一下上漲了 17%,但事實上,EOS 社區與 Bullish 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因爲 Block.one 在拋棄 EOS 之後,轉身就擁抱了 Bullish。
回到 2017 年,公鏈賽道正值黃金時代。Block.one 一紙白皮書推出了 EOS,一個喊出"百萬 TPS、零手續費"口號的超級公鏈項目,一時間吸引全球投資者蜂擁而至。一年之內,EOS 就通過 ICO 募集了 42 億美元,刷新了行業紀錄,也燃起了一個屬於"以太坊終結者"的幻想。
然而夢開始得快,崩塌也來得迅速。EOS 主網上線後,用戶很快發現,這條鏈並不如宣傳那般"無敵"。轉帳雖然不用手續費,但要質押 CPU 和 RAM,流程復雜,操作門檻高;節點選舉也不是想象中的"民主治理",反而很快被大戶和交易所控制,出現了賄選、投票互刷等問題。
但真正使 EOS 加速衰落的,不只是技術問題,更多是來自 Block.one 內部的資源分配問題。
Block.one 原本承諾會拿出 10 億美元支持 EOS 生態,但實際做的事情卻完全相反:大手筆買入美債、囤積 16 萬枚比特幣、投資失敗的社交產品,還把錢用來炒股、買域名......真正用來扶持 EOS 開發者的,少得可憐。
同時,公司內部的權力高度集中,核心高管幾乎全由 Block.one 創始人及其親屬、朋友組成,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式的"家族企業"。2020 年後,BM 宣布離開項目,這也成爲 Block.one 與 EOS 關係徹底分裂的前兆。
而真正引爆 EOS 社區怒火的,是 Bullish 的登場。
2021 年,Block.one 宣布推出加密交易平台 Bullish,並宣稱已完成 100 億美元的融資,投資人名單豪華——有多位知名投資人支持。這家新平台主打合規、穩健,爲機構投資者打造加密金融的"橋梁"。
但這家 Bullish,從技術到品牌,幾乎與 EOS 沒有任何關係——不用 EOS 技術、不接受 EOS 代幣、不承認與 EOS 有關聯,連最基本的感謝都沒有。
對於 EOS 社區來說,這無異於一場公開的背叛:Block.one 利用建立 EOS 而積累的資源,另起爐竈的"新愛"。而 EOS,被徹底留在了原地。
於是,來自 EOS 社區的反擊開始了。
2021 年底,社區發起"分叉起義",試圖切斷 Block.one 的控制。EOS 基金會作爲社區代表出面,開始和 Block.one 談判。但在一個月的時間裏,雙方討論了多種方案,但均未達成一致。最後,EOS 基金會聯合 17 個節點,撤銷 Block.one 的權力地位,將其踢出了 EOS 管理層。2022 年,EOS 網路基金會(ENF)發起法律訴訟,指控其背棄生態承諾;2023 年,社區甚至考慮通過硬分叉方式,把 Block.one 和 Bullish 的資產徹底隔離。
在 EOS 與 Block.one 分家後,EOS 社區爲了當初籌集資金的歸屬權與其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訴訟,但目前爲止 Block.one 仍擁有資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所以在很多 EOS 社區人眼中,Bullish 並不是一個"新項目",而更像是一個背叛的象徵,而這個祕密提交 IPO 申請的 Bullish 始終是那個用他們的理想換來現實的"新歡"——光鮮,卻可恥。
2025 年,EOS 爲了切割過去,正式改名爲 Vaulta,在公鏈基礎上建設 Web3 銀行業務,同時也將代幣 EOS 更名爲 A。
我們都知道的是,早期 Block.one 募集了 42 億美元,成爲加密史上最大規模的融資事件。按理說,這筆資金可以支撐 EOS 長期發展,扶持開發者、推動技術創新,讓生態持續成長。當 EOS 生態開發者哀求資助時,Block.one 卻只甩出了 5 萬美元支票——這筆錢還不夠支付硅谷程序員兩個月的工資。
"42 億美金去哪了?"社區發問。
2019 年 3 月 19 日 BM 寫給 Block.one 股東的郵件中披露了部分答案:截至到 2019 年 2 月,Block.one 持有的資產(包括現金和投資出去的資金)一共爲 30 億美元。這 30 億裏,約 22 億美元被投資於美國政府債券。
這筆 42 億美元去了哪?大體上就是三大方向:22 億美元買國債:低風險、穩收益,確保財富保值;16 萬枚比特幣:如今價值超 160 億美元;少量炒股和收購嘗試:如失敗的某銀行投資、購買域名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EOS 母公司 Block.one 是目前持有比特幣數量最多的私企公司,一共擁有 16 萬枚 BTC,比某穩定幣巨頭還多 4 萬個。
按當前價格 109,650 美元計算,這筆 16 萬枚 BTC 價值約 175.44 億美元。也就是說,光是這筆比特幣的增值,Block.one 帳面上就賺了 130 多億美元,大約是當年 ICO 融資額的 4.18 倍。
從"現金流爲王"的角度上來說,Block.one 今天很成功,甚至可以說是比某公司更有"前瞻性"的公司,也是加密史上最賺錢的"項目方"之一。只不過,它不是靠"建成一個偉大的區塊鏈",而是靠"如何最大限度地保住本金、擴大資產、順利退場"。
這正是加密世界諷刺和真實的另一面:在幣圈,贏到最後的不一定是"技術最好"和"理想最燃"的那個,而可能是最懂合規、最會審時度勢和最擅長留住錢的那個。
![Block.one的比特幣金庫:16萬枚BTC背後的財富密碼,如何成就Bullish合規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