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幣股飛輪,買幣股前你需要知道的底層邏輯

撰文:Luke,火星財經

在2025年的金融創新前沿,一個強大而充滿爭議的機制正在資本市場掀起驚濤駭浪,它就是“幣股飛輪”——一個上市公司通過大規模持有加密貨幣,來驅動自身股票價值重估的閉環系統。隨着比特幣ETF的普及化和數字資產逐漸滲透主流視野,這一模式的興起,讓華爾街與新興的加密世界之間,呈現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奇異景象:一些公司正以建築師般的雄心,致力於構建一座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未來的宏偉橋梁;而另一些公司,則在精心上演一場旨在憑空創造流動性的資本幻術,誘捕着那些渴望搭上財富快車的投資者。

這兩種路徑,雖然表面上都採用了“上市公司 + 加密貨幣”的結構,但其底層的哲學、戰略意圖、資產標的、風險暴露乃至最終歸宿,都有着天壤之別。對於身處這場變革漩渦中的投資者而言,洞察其間的深刻差異,不僅是理解當前加密與資本市場深度博弈的關鍵,更是捍衛自身財富、辨明投資航向的必備羅盤。

路徑一:價值存儲的宏大敘事

將一家公開交易的上市公司,徹底改造爲頂級數字資產的價值載體,是一項艱巨、恢弘甚至有些瘋狂的工程。它要求操盤者不僅具備金融建築師般的遠見卓識和設計能力,更需要鋼鐵般的意志和對市場週期的非凡耐心。Strategy公司(原MicroStrategy)的實踐,不僅是這一模式的開創者,更在2025年將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向世界清晰地展示了這座“資本橋梁”是如何被設計、建造並持續加固的。

其核心驅動力,遠非簡單的短期投機,而是一場基於兩個金融體系間規則、成本與認知差異的宏大戰略套利。它利用傳統金融體系的深度和成熟度,汲取最廉價、最充裕的資本(如低息貸款、可轉債、優先股),用以收購新世界(數字資產)裏最稀缺、最堅硬的核心資產——比特幣。

最新的例證發生在2025年7月30日,這一天堪稱“幣股飛輪”模式的裏程碑。Strategy宣布成功完成了其A系列浮動利率永久優先股「STRC」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成功募集資金高達25.21億美元。這不僅是2025年迄今爲止美國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IPO之一,也是加密領域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合規融資事件。幾乎在資金到帳的瞬間,這筆錢就被立即用於增持21,021枚比特幣,再次彰顯了其戰略的堅定與高效。

翻開Strategy的資產負債表,截至2025年7月29日,其囤積的比特幣數量已達到驚人的628,791枚。按照當時約7萬美元的市價計算,這批數字黃金的總價值高達737.3億美元,而其多年累積的總投入成本約爲460.8億美元,浮盈超過270億美元。這一系列持續、大規模的資本運作,精確地展示了該模式的精髓:它本質上是將上市公司的股權和債權,轉化爲獲取比特幣的入場券,讓傳統資本市場的參與者,能夠間接、合規、並以槓杆化的方式持有比特幣。

更值得市場參與者深思的是其融資工具的精妙進化。從早期的可轉換債券、有抵押的高級債券,到如今這種結構更復雜的浮動利率永久優先股,Strategy正在不斷拓寬其“資本橋梁”的類型與承載力。金融分析師敏銳地指出,這種新型的優先股附帶了類似固定收益的特性,其設計初衷就是爲了吸引那些風險偏好更低、且因合規限制而無法直接投資加密貨幣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例如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保險公司。這生動地表明,這座宏偉的橋梁正在爲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金屬性的資本,鋪設不同規格、不同收費模式的專屬車道,其野心是成爲全球資本進入比特幣世界的首選入口。

然而,鋪設並維護這座橋梁的成本是極其高昂且充滿風險的。

高超的融資技巧: 它要求操盤手擁有在華爾街翻雲覆雨的頂級融資能力,能夠設計出在不同利率週期下都具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

強大的風險承受力: 整個結構高度依賴比特幣的價格。如果比特幣價格長期處於下行週期,高槓杆帶來的債務壓力和資產減值損失將是毀滅性的。公司必須有能力承受市場劇烈波動帶來的衝擊。

規模效應的門檻: 只有當持有的比特幣體量足夠大,足以影響市場認知、形成“價值存儲”的品牌護城河時,這個飛輪才能穩定運轉。小規模的模仿者很容易在市場波動中被碾碎。

因此,這注定是一場屬於少數資本巨鱷的、圍繞頂級數字資源的長期價值博弈,它考驗的是戰略定力、資本實力和對宏觀經濟的深刻洞察,絕非普通玩家可以輕易復制的財富密碼。

路徑二:流動性幻術的真實上演

與“資本橋梁”的宏偉構建形成鮮明且諷刺的對照,是另一場爲非主流、缺乏流動性的山寨幣持有者量身打造的資本幻術。當一個(或一羣)掌握了某種代幣巨額份額的內部人,因二級市場深度不足、承接力孱弱而無法順利出貨時,“幣股飛-輪”便成了他們上演“流動性煉金術”的完美舞臺。

這套手法,其本質是將華爾街古老的“借殼上市”、“市值管理”等灰色伎倆,用Web3和加密貨幣的炫目概念重新包裝,通過跨市場的操作,實現資產的虛假增值和最終套現。

2025年7月,在納斯達克掙扎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Bit Origin Ltd.(BTOG),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教科書般的真實案例。這家公司此前主營業務模糊,股價長期在低位徘徊。突然,它高調宣布一項宏偉的“新戰略”:計劃通過後續融資高達5億美元,建立其狗狗幣(Dogecoin)戰略儲備,並聲稱這是爲了“擁抱Meme文化和未來社區經濟”。隨後,公司迅速宣布,通過一筆非公開交易,完成了第一批約4050萬枚DOGE的“收購”。

這一系列操作,如同精準計算過的化學反應,瞬間觸發了市場的短期狂熱。在公告發布後的幾個交易日內,BTOG的股價出現了脈衝式的暴漲,一度翻倍。然而,這種完全由單一公告和市場情緒驅動的漲缺乏任何基本面支撐,很快便顯現出疲態。這正是“流動性幻術”的典型劇本,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爲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尋找“容器” (The Shell)。 選擇一個市值小、股權分散、易於操縱的上市公司作爲資本運作的“殼”或“容器”。這類公司通常業務停滯,但保留了上市公司的身分,是完美的操盤平台。

第二步:注入“概念” (The Narrative)。 利用市場對特定概念(如Meme幣、AI、元宇宙)的狂熱情緒和強大的敘事能力,將一種本身流動性極差、價值難以評估的山寨幣,包裝成“戰略核心資產”。

第三步:左手倒右手,虛增資產 (The Injection)。 由內部人或其關聯方,將手中持有的巨量山寨幣以一個“公允價格”“出售”給上市公司。這筆交易通常是非現金的,換取的是公司的股權或承兌票據。這一步是核心,它瞬間“美化”了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讓一家原本空殼的公司帳面上憑空多出了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數字資產”。這是一個經典的自我循環,其價值的增長並非源於外部活水,而是內部的左右互搏。

第四步:引爆輿論,拉升股價 (The Pump)。 通過密集的媒體公關、社交媒體KOL的宣傳,不斷強調其“戰略轉型”和“資產價值”,吸引不明真相的散戶投資者入場,將公司股價推至高位。

第五步:增發募資,完成收割 (The Dump)。 在股價被炒高後,利用高漲的市場情緒,宣布進行股票增發(Secondary Offering)或發行可轉債,向二級市場的公開投資者募集真金白銀。這才是整個騙局的終點——將股民投入的現金提取出來,完成對早期持幣成本的套現。

這套幻術的終局幾乎是注定的:操盤手們完成套現後悄然離場,留下了一家資產被高估(甚至是虛假)的山寨幣嚴重拖累、現金被募資稀釋、股價一瀉千裏的公司。整場遊戲,不過是利用了幣圈與股市之間的信息壁壘和認知差異,對一端(幣圈)的非流動性資產進行虛假定價,再到另一端(股市)去收割對“官方公告”和“財富故事”抱有信任的投資者。

結語:辨識引擎的真實燃料,穿越資本迷霧

“幣股飛輪”,作爲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工具,其本身並無善惡之分。它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被用來構建通往未來的價值橋梁,也可以被用來搭建誘捕普通投資者的精致陷阱。它的性質,完全取決於其核心設計和操盤者的最終意圖。

當它的引擎由比特幣這樣經歷過多個週期考驗、具備全球最廣泛流動性與價值共識的頂級數字資產來驅動,並由具備長遠戰略眼光和強大資本實力的專業團隊來駕駛時,它就有可能成爲一個高效、穩健、創造巨大價值的金融工具。它實際上是在爲舊世界的龐大資本,提供一張進入新世界的、受監管的船票。

然而,當它的引擎被悄然替換成一個不知名、社區弱小且流動性匱乏的山寨幣,其所謂的“燃料”來自於對公衆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和市場情緒的惡意操縱時,它就必然會淪爲一臺爲少數內部人服務的、冷血高效的套現機器。

因此,對於市場的參與者而言,學會辨別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是在這場資本與技術交融大戲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技能。你需要像一名金融偵探一樣,去審視和拷問:

資產的核心是什麼? 這個飛輪的核心資產,是像比特幣一樣堅實可靠的數字基石,還是一個估值飄渺、隨時可能歸零的空中樓閣?

驅動力源自何方? 驅動它運轉的,是來自大型機構和專業投資者的耐心資本,還是僅僅依賴於社交媒體上散戶的短暫狂熱情緒?

資本的流向何處? 公司募集資金的用途,是持續、透明地增持核心資產,還是流向了不透明的關聯方交易,或用於支付高昂的“諮詢費”?

管理層的背景如何? 操盤團隊是擁有長期成功記錄的價值投資者,還是資本市場上聲名狼藉的“故事大王”?

只有看清了飛輪之下真正的引擎和燃料,才能在這場充滿機遇與陷阱的資本大航海時代中,辨別出真正的價值方舟,避開那些用幻影裝飾的幽靈船,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航向。

BTC0.7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