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簡化雙刃劍:便利背後的鏈上風險與公鏈冷啓動挑戰

robot
摘要生成中

DeFi 簡化操作的雙刃劍:便利背後的潛在風險

在加密貨幣領域,存在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真理:"越簡單,越危險"。隨着 DeFi 的發展,我們正朝着"傻瓜式操作"的方向邁進。現在,即使不懂合約或區塊鏈的用戶,也能通過各種 SDK、聚合器和錢包插件,輕鬆完成復雜的鏈上操作。例如,某些 SDK 能將原本需要多步驟的 DeFi 操作壓縮成一次點擊,使用起來極爲便捷。

這種簡化聽起來很完美:誰不希望能像掃碼支付一樣輕鬆地完成鏈上操作?然而,問題在於這些"無門檻工具"同時也隱藏了復雜的鏈上風險。就像有人拿到信用卡後瘋狂透支,問題不在於信用卡本身,而是使用者不了解透支的後果。在 DeFi 中,一旦授權合約管理資產,它可能永久控制你錢包裏的全部餘額。對於缺乏認知的新手來說,隨意點擊"授權全部資產",可能就是"一鍵爆倉"的開始。

從"一鍵交互"到"一鍵爆倉",DeFi便利所帶來的致命陷阱

便利背後潛藏着巨大陷阱:

  • "授權全部資產"相當於把銀行卡和密碼永久交給陌生人。
  • 高收益宣傳可能隱藏着 100% 滑點、資金池風險等問題。
  • 大多數用戶不知道某些合約授權可能讓對方無限期控制你的錢包。

2023 年曾發生一起真實案例:某用戶誤點釣魚連結,在短短 2 分鍾內損失了 18 萬美元。這個操作過程簡單得像掃碼付款,卻帶來了災難性的結果。

爲什麼區塊鏈領域追求"傻瓜式交互"?

原因很簡單:鏈上交互實在太復雜,對新人極不友好。用戶需要下載錢包、管理助記詞、理解 Gas 費、學習跨鏈橋、了解代幣轉換、識別合約風險、進行授權和籤名等。任何一步出錯都可能導致資產損失,即使操作完成,還需關注交互是否成功、是否需要撤銷授權等後續步驟。

對沒有技術背景的傳統互聯網用戶來說,這樣的學習成本堪比學習一門新語言。爲了讓他們無感切入區塊鏈世界,必須先降低這座"技術大山"。因此,各種交互工具應運而生,它們將原本需要 100 步的鏈上操作濃縮成單步操作,把用戶體驗從"專家級"簡化到"掃碼支付"的程度。

從更廣泛的生態角度看,RaaS(Rollup-as-a-Service)、一鍵發鏈等基礎設施也日益成熟。過去發布一條鏈需要編寫底層代碼、部署共識機制、搭建瀏覽器、開發前端頁面,可能需要數月時間。現在借助一些服務,幾周內就能部署一條可用的 EVM 兼容鏈,甚至包括配套的治理代幣、經濟模型和區塊瀏覽器。這使得任何項目方、社區,甚至個人黑客馬拉松團隊都能"開鏈創業",實現了鏈上創業的"平民化"。

技術門檻降低不等於冷啓動容易

許多人誤以爲"鏈能快速搭建"就意味着能成功,實際上冷啓動最大的挑戰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有沒有人用"。技術只是基礎,能否吸引真實、可持續的用戶行爲才是鏈能否存活的關鍵。

補貼和空投確實能在初期帶來大量用戶和總鎖倉量(TVL),就像奶茶店的免費活動能讓人排長隊。但當補貼停止,就像奶茶恢復原價,如果產品本身不好或服務差勁,消費者會立即離開,隊伍會迅速消失。

區塊鏈生態也面臨類似情況:許多新鏈在補貼期間 TVL 看似很高,但大部分可能是項目方、基金會或機構的資金互相質押,制造數據假象,而真實用戶數量和交易量並未增長。一旦補貼和高收益率結束,流動性就會像退潮一樣迅速消失,鏈上交易量驟降,TVL 蒸發。

更糟糕的是,如果鏈上缺乏真實交易需求,補貼驅動的資金只會形成短期套利循環——用戶的目的是"薅完就走",而不是在鏈上使用應用、形成生態閉環。補貼越高,投機資金越多;補貼一停,撤退越快。真正決定一條鏈能否成功冷啓動的,不是空投或補貼規模,而是是否有項目能吸引用戶持續在鏈上消費、交易、參與社區——這才是公鏈進入良性循環的起點。

PoL 機制:鏈如何激勵真實經濟活動

在衆多新興區塊鏈中,某些項目做出了有趣的探索。例如,有項目首創了 PoL(Proof of Liquidity)機制——與傳統 PoS 將獎勵分給節點不同,PoL 直接將鏈的通脹獎勵分給提供流動性的用戶,通過激勵來驅動鏈上真實經濟行爲。

這種機制可以類比爲:傳統 PoS 公鏈像是把公司股份獎勵給機房(節點)做服務器運維;而 PoL 則是直接把股份分給用戶——只要你將資產投入鏈上的 DEX、借貸、LST 等協議,爲生態提供流動性,就能持續獲得獎勵。

一些項目還設計了多幣種系統,例如:

  • 主網原生代幣:用於支付 Gas 費,同時作爲 PoL 獎勵的主要載體。
  • 生態內穩定幣:用於交易、借貸等活動。
  • 治理代幣:可通過鎖倉參與投票或獲得額外收益。

這些代幣相互作用,形成"賺取-使用-治理"的良性循環,推動資金留在鏈上,同時增強社區治理參與度。

從某些新興公鏈的數據來看,上線短短幾個月就能達到近 6 億美元的 TVL,吸引上百個原生項目活躍。相比一些熱門 L1 公鏈,它們的市值/TVL 比往往較低,意味着當前市值可能尚未完全反映鏈上經濟價值。

這種數據引發了社區情緒分化:

  • 悲觀者認爲 PoL 激勵容易導致"挖礦-提現-拋售"循環,擔心代幣長期價格承壓。
  • 樂觀者則相信 PoL 驅動的真實交易和生態發展,會推動價格隨生態成長而漲。

關鍵在於生態中是否能形成真實交易需求,否則高收益率補貼可能演變成簡單的"資金盤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生態中已經出現了能帶來真實交易收入的項目:

  • 某項目用"Vape-to-Earn"模式激勵用戶戒煙,將健康行爲與代幣獎勵結合,並已與多國醫療機構合作。
  • 各類 DEX、借貸、LST 項目正在推動真實資產交易,持續增加 TVL。

這類項目的活躍度和收入能力,是解決"補貼流動性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

其他公鏈的冷啓動探索

當部署公鏈變得像開網店一樣容易時,競爭核心就轉變爲:能否持續產生真實交易需求和費用,而不是依賴補貼維持 TVL。

不同的公鏈正以各自的特色尋求突破:

  • 有的專注於 RWA(真實世界資產),將實體資產引入鏈上。
  • 有的通過子鏈反哺和生態裂變在冷啓動上另闢蹊徑。
  • 還有一些新生態通過多鏈部署吸引項目,補充自身交易量。

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沒有真實交易的鏈,補貼終將耗盡;只有有人使用、有人付費、資金願意留在鏈上,公鏈才能真正啓動良性循環。

結語

DeFi 操作的簡化和門檻降低,確實是讓更多人參與區塊鏈的必經之路。但這條路不能僅靠"一鍵交互",還必須配合用戶教育、透明風控,以及生態內真實需求驅動的可持續經濟模式。

否則,"讓所有人都能一鍵交互"的便利,可能只會變成"一鍵賠光"的災難。

就像經營網店的人都知道,發紅包能吸引新客,但真正能sustain業務的,是能留住願意回購的老顧客。公鏈建設也是如此:要讓用戶敢用、會用、用得明白,並持續產生交易,才是公鏈冷啓動的真正開始。

DEFI-2.9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GasFee_Crybabyvip
· 08-09 01:02
卷走最后一点饭钱 呜呜 gas费
回復0
SelfCustodyIssuesvip
· 08-08 00:32
所以说别想着懒惰 先学再玩
回復0
空投猎人小王vip
· 08-07 03:57
简单是坑!
回復0
社恐元宇宙vip
· 08-07 03:56
炒着炒着就学会智能合约了
回復0
LayerHoppervip
· 08-07 03:55
早晚毁在简单上啊!
回復0
空投猎人007vip
· 08-07 03:42
币圈小韭菜!钱都亏没了...
回復0
Sherlockervip
· 08-07 03:40
区块链老韭菜了,都被薅习惯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