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解碼加密合約交易:從財富夢想到成癮陷阱
合約交易:加密世界的隱蔽成癮機器
加密市場的合約交易堪稱最隱蔽卻最高效的成癮機器之一。全天候無休、高達百倍槓杆、瞬間爆倉,無需繁瑣手續即可參與,甚至連情緒都能以表情包形式傳遞。
文化人類學者娜塔莎・道・舒爾在《運氣的誘餌》一書中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最危險的並非金錢損失,而是"機器迷境"本身——那種明知正在沉淪卻無法自拔的精神狀態。
在這片看似技術驅動、自由博弈的領域,越來越多賭徒墜入深淵。他們背景各異,但命運驚人相似:在合約交易這臺巨大的老虎機前,不斷投入、反復吞噬。他們的故事,正是我們如何被設計上癮的縮影。
從小康之家到負債累累
近期,一位網名"浙裏重生"的用戶自述視頻引發熱議。據其描述,他曾是某國企下屬洗煤廠的副廠長,月薪九千,家庭幸福美滿。
然而,合約交易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起初只是現貨小賭,但初期的"成功"徹底顛覆了他的金錢觀。短期內40%、50%的收益率,甚至"一天能賺四五萬"的經歷,摧毀了他對傳統工作的信心。
本金虧空後,他走上更激進的道路:借貸開合約。10倍、50倍,甚至100倍槓杆輪番嘗試;借錢、網貸、刷信用卡,每次都爲了"再搏一把"。起初還設止損,但每次觸發時又因"怕錯過反彈"而取消。
他形容自己的狀態如"鈍刀割肉",今天充2萬虧光,明天再充2萬;從主流幣到山寨幣、空氣幣,越投越小衆,越賭越絕望。
四次爆倉,四次填坑。第一次22萬,第二次30萬,第三次65萬,最後一次債務突破百萬。他不得不辭去工作,妻子提出離婚,父親斷絕關係,五歲女兒只知道"爸爸去外地打工"。
如今,他租住城郊廉價單間,每天開網約車13小時,勉強維生。智能手表不停震動的是催收電話與短信。他承認"早已對數字麻木",最大遺憾是"親手毀了一個好好的家"。
這個案例完美詮釋了"機器迷境"——一個精心設計的成癮空間,旨在讓人沉浸、失控並最終逃避現實。加密市場24小時不休,高槓杆即時反饋,將風險與回報的循環壓縮到極致,復制了賭博機的核心成癮機制。
心理學家米哈裏·齊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概念常被正面解讀,但在此情境下,它更像一種"向後逃避"的僞心流,不帶來任何自我實現,只會在重復行爲中迷失自我。
流量化的情緒爆倉機
相比國企副廠長的緩慢潰敗,年輕交易員"涼兮"的故事更像一場圍繞數字盈虧和社交表演展開的宏大劇場。他不是悄悄沉淪,而是用流量和情緒,一次又一次將自己推向公衆視野的中心。
涼兮首次爆紅源於2021年的"519暴跌"。當天比特幣跌幅達33%,而年僅19歲的他用一筆1000元滾倉空單斬獲近四千萬人民幣,被譽爲"幣圈天才交易員"。這次成功成爲他最危險的開始。
此後的交易中,涼兮不斷高槓杆操作,盈虧如潮起潮落,最終累積負債超兩億元。他公開披露自己"已無收入來源",靠借貸維持交易,同時宣稱遭遇感情背叛、父母決裂、精神崩潰,幾度自殘。
與此同時,他保持着極高的社交媒體活躍度。發布實盤截圖,展示盈虧;翻身即在平台"撒紅包";與其他KOL互撕、約架;公開私生活糾紛、情感崩潰、精神問題,構建"真實但極端"的人設。
他的社交媒體成爲情緒賭博的"第二交易所"。爆倉、翻身、哭訴、撒錢、復仇,每一波情緒都與市場同步波動,每次暴跌或回彈都是劇情的一部分。涼兮不只是參與者,更像自導自演的劇作者,靠持續的劇烈情緒波動,穩固自己在幣圈注意力排行榜上的位置。
這與"機器迷境"的描述高度吻合。沉迷型玩家會將情緒與投注緊密綁定,一旦沉入迷境,時間、空間、自我感都將消失,所剩下的只有一件事:繼續下注。
涼兮之所以能長期維持流量,正是因爲他讓自己成爲一個永不停息的情緒下注器。市場波動是他的劇情結構,盈虧數字是他的情緒驅動。
更諷刺的是,在一次次翻車和暴雷中,他依然擁有信徒,甚至有人願意給他公布的帳戶轉錢,自願做他的債主。社會型上癮結構在加密場景中得到完美映射,個體不僅沉迷系統,還被羣體認同綁定,形成"失敗也值得贊賞"的容錯空間。
鏈上爆紅的"市場第一賭狗"
James Wynn的故事則詮釋了幣圈技術型賭徒的極致。他在70天內將合約帳戶利潤從0做到8700萬美元,全程在Hyperliquid上鏈上透明。每筆開平倉、盈利記錄和倉位波動,都被社區實時圍觀。
這場史詩級過山車之旅迅速吸引了大量追隨者。短短數周內,James的社交媒體粉絲突破38萬人。他的帳戶狀態一度成爲市場晴雨表,甚至影響市場情緒。
然而,2025年5月底,在經歷連續盈利後,James Wynn的倉位出現劇烈回撤。70天積累的8700萬美元利潤,僅用5天就幾乎消磨殆盡。
他在社交平台坦言:"我只是想追回失去的收益,同時不想看起來像個賺了1億又賠光的白癡。我變得貪婪了,沒認真對待屏幕上的數字。"
從這時起,James的推文風格變得激進又戲劇化。他將社交頭像換成"麥當勞Wojak",自嘲已"打回底層"。但他並未停止操作,一邊宣布暫停交易,一邊又曬出新開多單的倉位圖。
爭議最高的一次操作發生在清算邊緣。James公開募資USDC,稱用於維持倉位、降低清算風險,承諾"若交易成功,將按1:1比例返還"。最終籌得約3.9萬枚USDC,並確實用於提升保證金。
這一舉動被諷刺爲"高端乞討"。雖然暫時扭虧為盈,但好運沒能持續太久。隨市場劇烈波動,James Wynn的帳戶最終再次遭遇重大虧損。鏈上數據顯示,他的本金虧損已接近2200萬美元。
圍繞James Wynn的爭議並未隨虧損而結束。有人認爲他是劇本型流量高手,可能在暗處持有對沖地址進行反向交易。也有人推測其與平台存在營銷利益關係。但截至目前,這些說法均未得到本人回應或鏈上驗證,仍屬社區推測。
小結
在高槓杆合約市場,投資往往迅速退化爲行爲成癮。本金不再是增值資本,而是維系遊戲繼續的籌碼。市場波動、交易所界面和社交媒體情緒放大共同構建了一個封閉系統。
這裏沒有荷官和籌碼,只有不斷刷新、鼓勵復投、瞬間爆倉的操作快感。平台以近乎完美的人機回路邏輯捕捉交易者注意力。操作反饋即時、盈虧數字刺激、下一筆訂單永遠在等待。
沉迷賭博的核心不在金錢輸贏,而是一種被精準設計的沉浸狀態。這是介於麻木與心流間的灰色地帶,人在其中暫時忘記身分、金錢與時間,只與機器節奏同步,將每次操作視爲目的本身。
它精準利用人類對快感和確定性的渴望,讓交易者陷入越虧越賭、越賭越想的循環。這解釋了爲何許多交易者在虧損後會非理性地進行復仇式交易,目標不再是理智賺錢,而是立即消除虧損帶來的痛苦,重返"我仍掌控一切"的幻覺。
更具欺騙性的是,"失敗"往往被包裝成"差點就贏了"的錯覺。如果再多堅持一會、再補一次保證金、再賭一次方向,也許就能"回本"。這種"近失效應"是賭場常用的心理武器,不擊潰信心,而是讓人誤以爲成功觸手可及。
"玩家追求的不是贏錢,而是維持下注的狀態本身。"這句話仿佛爲那些高頻交易者、凌晨盯盤的加密賭徒量身定制。